上图:11月17日航拍的转型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碳谷绿湾产业园一角。 左下图:11月17日,看上在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东无人机基地内,上海翰动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调试无人机。 下中图:11月17日,海求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百佳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组装新能源卡车动力总成。 右下图:11月17日,突破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库贝化学(上海)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耐高温新材料研发试验。
六安,做示勃勃生机的革命老区;金山,完美蝶变的上海湾区。
他山之石,老区可以攻玉。看金山,到湾园区创新升级、产业成功转型、金山企业完美孵化……超前的塑形思维理念、创新的转型经验做法,带来诸多思考和启发。
金山区,看上有着两个特殊区位:处于“神经末梢”,是上海最远的郊区;处在杭州湾北岸,是典型的湾区。纽约湾区、海求旧金山湾区、突破东京湾区、做示粤港澳大湾区,老区放眼全球,湾区经济代表高质量发展,更体现无可比拟的创造活力和集聚优势。
道路千万条,定位第一条。近年来,金山区对地区形象和优势重新定义,全力打响“上海湾区”城市品牌,奋力建设开放创新智慧的活力湾区、绿色低碳清洁的美丽湾区、文明宜居温馨的幸福湾区。
几年前,这里分布着金山工业区和金山第二工业区。如今,两个工业区完美蝶变成“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并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截至目前,整个金山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050家,“专精特新”企业213家,挂牌上市企业达117家,新增跨国和民营企业总部13家,工业强区在金山区得到了很好诠释。
找准方向不动摇,方能行稳致远。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方向是,重点发展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无人机、新型显示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五型经济”为引领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3+3+X”现代产业体系。
科创中心、孵化中心闪亮登场,精细、绿色、高技术、高效益、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上海湾区科创中心是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个明星。“我们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及大数据等主导产业。”11月16日,上海湾区科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勋坦言,三年多时间,吸引3000多家企业在科创中心落户,累计实现税收近4亿元。
筑巢好引凤,劲风好扬帆。“作为一个最早入驻的企业,我们跟随无人机基地共成长。”在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东无人机基地,上海翰动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光文说,从入驻时每年飞行几十架次,到如今每年飞行近万场次,这些都得益于无人机基地孵化平台。上海新金山世纪航空发展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徐金梅介绍,2018年8月,华东无人机基地成立,它是包含飞行服务、试航审定、检验检测以及研发制造、科创孵化、教育培训的产业集聚平台,目前签约落户40多家企业,签约总额50多亿元。
前身为金山第二工业区的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同样也是升级转型的典范。1995年成立之初,曾是一个化工园区,聚集了一批传统化工企业,部分企业体量小、产出低、安全性差、环境风险高。转型发展后,形成了“3+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3”是指节能环保、绿色材料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1”是指与节能环保、绿色材料和生物医药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今,园区投产企业229家,其中,跨国公司14家,央企3家,国企5家,国内上市公司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7家,高新技术企业78家。
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济师董晓丹说:“2018年转型升级,期间关停70多家企业,从效果看,企业数量有减少,能耗逐年下降,但产值税收不降反增。未来产业主要围绕化工新材料,推动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把传统按吨卖的化工产品,变成按公斤甚至按克卖的新材料。”
走进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处处都能感受到高、新、尖。作为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资源整合、项目团队孵化、创新生态构建的重要平台,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综合管理部总监梁昀翔说,研究院面向以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行业应用,推进“材料—工艺—装备—检测”工程化协同,以创新生态赋能产业生态,目前成功孵化10多家企业,助力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冬奥会火炬,以纯正中国红燃遍五湖四海,这支火炬凝聚着中国高新材料科技领域自主攻坚硕果。“很荣幸参与冬奥会火炬制作,其中一种复合材料需要耐高温,而我们研发的聚硅氮烷树脂经受住了考验。”作为孵化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库贝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章友自豪地说:“我们坚持使命驱动、创新驱动,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作积极贡献。”
当前,金山区锚定“转型新发展,塑造新形象”的发展主线,概括起来,就是“转型”和“塑形”。所谓“转型”,就是聚焦产业转型、空间转型、治理转型,走出一条以产业转型为核心全面统筹空间转型、治理转型的新路子。而“塑形”,则是要撕掉“化工”“农业”“远郊”三张金山区的旧标签。
说起转型,先看一个从3000万元做到10亿元的企业。“以前我们做石化贸易,随后转型,针对新能源商用车特别是客车动力系统做研发,后来觉得客车市场相对饱和,不容易打进去,就进军新能源重卡市场。”在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百佳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董事长林维钢坦言,企业成功转型后,优势就体现出来了。2019年产值3000万元,2021年产值2.9亿元,预计今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当前,金山区正在重塑“大中小”三重产业结构。化工产业的转型,是“小结构”的重塑;重塑“中结构”,是立足制造业大区的定位,聚焦第二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信息技术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碳纤维复合材料、新型显示、无人机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区;重塑“大结构”,是围绕三次产业做活变量,通过科创赋能、数字赋能、文旅赋能,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能级。重塑之后,将实现区域发展动能转换。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金山区的园区和产业升级转型,始终走在前、做表率。当前,我市正处在爬坡过坎、抱石上山的关键期,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强县、开发区创新升级、招商引资“三位一体”决定性工程,卧薪尝胆、勇毅前行,奋力跑出“速度与激情”,全力拼出“位次与奖项”,助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著坤 陈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