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难题
本报讯(记者 范珉菲)三年磨一剑,荒山披绿衣。科院这个秋天,集成阳曲县泥屯镇岔上村荒山秃岭容貌大变,新技满山的绿荒绿色紧紧扎根在了这块曾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土地上。
3年前,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选择岔上村700亩荒山秃岭,科院作为困难立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经济林经营集成技术示范基地进行荒山造林试验,集成以有效破解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新技保存率低等技术难题。绿荒“我们主要采用了油松+柠条、省林术催山亩油松+刺槐、科院栽植仁用杏三种典型造林模式,集成完成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新技省林科院林业生态研究所工程师雍鹏详细介绍道:项目实施中,绿荒我们运用了不少造林新技术,尤其在整地技术中,采用旱坡地坡面径流集水技术、保水技术、整地技术和造林覆盖技术等旱坡地造林技术,使隔坡水平沟、鱼鳞坑、覆地膜等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局部土地水分平衡,提高了土地水分利用率,达到了蓄水保墒的作用。同时,根据当地降水规律,使春季造林变为雨季植树;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选用当地乡土树种,采用技术成果中的3种典型树种配置模式,造林做到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省林科院副院长邝立刚告诉记者:经过3年的项目试验,效果非常明显。就生态效益而言,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90%以上;就经济效益而言,一次性造林成功,每亩可节省补植费350元;就社会效益而言,克服了过去因造林成活率低造成的生态环境改善缓慢和群众造林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培养了一支专业造林队,培养造林能手25人,技术骨干552人,经济林管理能手10人。
当地农民郭光荣兴奋地说:“自从来了林科院的专家,我们不仅学到了‘三埋两踩一提苗’裸根苗种植、营养包容器苗种植等植树技巧,而且工钱也由原先的每天27元涨到了100元,一年下来,能挣到上万元呢。科学技术真神奇,比如鱼鳞坑,摆成个‘品’字,就充分利用了每一滴水。”
如今,承包这片荒山的张德海望着满山的绿色也开始转忧为喜,他说:“以前是年年种树不见树,栽上10棵也就能成活个两三棵,不知补栽过多少次、投进去多少钱了。现在咱就盼望着大树底下好乘凉。你想想,等到树都长成了,林下经济自然也就有了,经济果类和山货将成为市场畅销的东西,还有什么发愁的事呢。”
据悉,困难立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经济林经营集成技术研究成果经省科技厅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太原市林业局已将该示范基地作为太原市林业新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和专业队培训管理基地,该项目成果已推广至陕西、河南等地数十万亩黄土丘陵区,直接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责任编辑:席沛钊